我國在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日益成熟、區域發展各具特色等良好的發展現狀,具體如下:
開發利用規模持續擴大:截至 2023 年,中國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面積已突破 11 億平方米,市場規模達到 580 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 67%,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15.3%。其中,供暖市場規模達 380 億元,約占整體應用市場的 62%,北方地區已有超過 5 億平方米建筑采用地源熱泵供暖,市場滲透率提升至 5.8%;制冷市場規模突破 120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 14.3%。
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技術體系方面,閉環地埋管系統占據 78% 市場份額,復合式地源熱泵系統在長江流域推廣率年增 15%。2023 年國內熱泵機組平均 COP 值已達 4.2,較 2015 年提高 27%,系統運行效率不斷提升。新型納米相變材料的應用使換熱效率提升至傳統材料的 2.3 倍,而地質雷達與 BIM 技術的融合將鉆井成本降低 18%。
區域發展呈現梯度化特征:京津冀地區依托雄安新區地熱規劃已建成全球最大單體地熱供暖系統,覆蓋面積達 3000 萬平方米;長三角地區重點推進工商業建筑能源站建設,2023 年新建項目數量同比激增 82%。從資源分布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地溫梯度普遍達到 3.0-3.5℃/100 米,具備規模化開發條件。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要求 2025 年地熱能供暖面積增加 50%,財政補貼標準提升至 45 元 / 平方米,26 個省市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新建公共建筑強制配備地源熱泵系統。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淺層地熱能主要通過地源熱泵技術實現熱能提取與轉換,廣泛應用于建筑供暖制冷、農業溫室、工業余熱利用等領域。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利用 “淺層地熱能 + 多能融合” 的方式為 257 萬平方米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務,年節約標準煤 7.1 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 17.7 萬噸以上。